作者: 姚红梅
2018年7月14日,即暑假的第二个周六的下午,正是烈日炎炎、暑气熏天、骄阳似火、烈日炙人的酷热天气,然而,酷热天气并不能阻挡德善书院田家炳学堂国学课程的学子们探究之旅。瞧,学子们早早地来到学堂,期盼着2018年夏季班第二次国学课程的开讲。
此次课程内容由孙文玲副校长的《论语·孝篇》和吴迈老师的《苏州园林之美》构成。
首先是由孙文玲副校长带来《论语·孝篇》。孙文玲副校长和学子们一起探究“孝”的深刻涵义。那么,究竟什么是“孝”呢?
带着探究精神,孙校长和学子们一起探讨了【入则孝,出则悌】、【孟武伯问孝】、【子夏问孝】、【子游问孝】、【有子说孝】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来源与故事;略讲了【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事父母几谏】、【父母之年】等几个内容;分享了有关“二十四孝”的相关故事,特别提到:我们要有孝心,但不能“愚孝”,比如“埋儿奉母”的行为就不可取。学子们在孙校长的引导下,提出质疑、相互合作、互相探究,将《论语·孝道》的内涵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与分享。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好好聆听学子们对“孝”的理解吧!
周屿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美德。先学会孝,才可以做其他的事。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物质上的满足,更要做到精神层面的孝。应当抱有一颗真正感恩的心,多陪伴父母,和颜悦色对父母,我觉得这是孝的根本。
苏圆圆:今天我们学习了“孝”篇,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就应该无条件报答父母的恩情,应该发自内心的尊敬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耐心一点,而不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冲父母大吼大叫。
吕佳欣:今天,孙校长为我们讲了《论语·孝篇》,使我受益匪浅。我反思了平时对父母的行为,觉得自己有时对父母有些不孝。有一次,妈妈给我夹菜,我却嚷嚷:“我不喜欢吃这个菜!”妈妈听了,不但没说我,还把菜夹走了。今天我在田家炳学堂,学习了《论语·孝篇》,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孝。发自内心的感叹:以后,我一定要多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长大后给予他们平静的精神生活 。
于邱同:我觉得孝不仅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还要尊重父母,不要认为父母帮你做事天经地义,应该认真的对他们说一句“谢谢”,在他们劳累时说一句“辛苦您了!”这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邢文慧:“孝”是每个人必备的道德,我们对父母应有一颗孝心,孝敬父母不仅要达到物质要求,更应该在精神上对父母报以孝心。父母将我们带到世上,并给予我们无私的爱与教育,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孝顺父母,应该让其感到温暖,并因你的存在而快乐。让我们把一颗真诚的孝心,去报答父母,孝敬父母,做一个孝子。
在吴迈老师的《苏州园林之美》课程中,首先是回顾上堂课的主要内容:世界文化遗产的九大园林的简介,苏州园林的几个审美要素:园林的建筑之美,建筑的花木之美,建筑的山水之美等。
接着,吴迈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园林的山水与大自然的山水有什么不同?园林的山水意趣美在哪里?吴老师明确指出园林的山水美在花木营造的园林意境;若无花木精神,便无所谓园林意境。
最后,吴老师从三种意境来进行赏析:园林山水之花木精神的第一重意境:诗情画意;园林山水之花木精神的第二重意境:花木移情;园林山水之花木精神的第三重意境:蕉窗听雨。
探论语孝道之深义,寻园林山水之意趣 ,2018年国学课程夏季班第二课结束了。天气依旧是炎热,但学子们不畏酷热,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先生孙文玲副校长、吴迈老师行鞠躬礼,感恩先生教导之情;对志愿服务的红梅老师、思琪同学致以深深的感恩之礼;对前来接送的父母们致以浓重的鞠躬礼,感恩父母的哺育之恩!以上种种,将论语中“孝”字的涵义“心怀感恩,且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感激”现学现用,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随时随地随人可以办平民教育”,教育就是要“知行合一”!百善孝为先,让“孝”在我们田家炳学子的心中深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
孙文玲副校长和我们一起探究“孝”的深刻涵义
究竟什么才是“孝”呢?
“孝”究竟是什么?要从内心尊重父母,感恩父母,孝是立身之本!
我们要有孝心,但不能“愚孝”,比如“埋儿奉母”的行为并不可取。
吴迈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园林的山水与大自然的山水有什么不同?
园林的山水之美,美在花木营造的园林意境;若无花木精神,便无所谓园林意境。
园林山水意趣第一重意境:诗情画意。
园林山水意趣第二重意境:花木移情。
园林山水意趣第三重意境:蕉窗听雨。